你戒菸,我戒二手菸 別讓二手菸傷了家人的「心」
98年1月11日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實施後,女性於法定禁菸場所之二手菸暴露率,雖已顯著降低,但家庭(或自用汽車)及工作場所之二手菸暴露仍有改進之空間,調查顯示青少女之家庭二手菸暴露略高於青少男,成年女性因暴露於家庭或職場二手菸而死亡的人數也高於男性,因此我國女性二手菸害問題需要各界持續關注並一同研謀改善,而勸導周遭親友多多利用各類戒菸服務資源(如二代戒菸),正是解決女性二手菸害問題的根本方法之一,吸菸者戒菸可以讓女性遠離二手菸危害及心血管等疾病之風險。
二手菸暴露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二手菸主要是來自於菸品燃燒之側流煙霧及吸菸者呼出主流煙霧之混合物,另有被動吸菸(passive smoking)、非自願吸菸(involuntary smoking)或環境菸煙(ETS: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等意思。研究顯示,二手菸會促進血小板活化、造成血管內皮功能缺損,加速發炎反應,導致HDL下降,氧化LDL增加,引發動脈硬化斑塊不穩定,加上氧化壓力及胰島素阻抗的增加,最終將導致心肌梗塞區域擴張、心律不整、動脈硬化及增加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儘管二手菸暴露者為被動吸入菸品燃燒物,但二手菸所含毒性物質對健康的影響,仍不容忽視。1
依美國衛生機關於2001年及2006年出版的菸害報告指出,二手菸暴露會提高25%至30%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也會增加罹病死亡的可能性,且二手菸暴露與中風及動脈硬化等疾病有關2、3。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可歸因於吸菸死亡、罹病及經濟成本評估SAMMEC (Smoking-Attributable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Economic Costs,CPS-II 1982-1988)的資料顯示,女性暴露於家庭二手菸會提升30%冠狀動脈心臟病之死亡危險性(Relative Risk為1.30),暴露於職場二手菸會提升21%冠狀動脈心臟病之死亡危險性(Relative Risk為1.21),惟其無論暴露於家庭或職場二手菸皆會提升24%肺癌之死亡危險性(Relative Risk為1.24)4,表示女性二手菸暴露對心血管的危害不亞於肺部傷害!
然,目前菸害防制法規對家庭等私領域無法規範,根據國民健康局100年「成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依年齡層來看,女性18-20歲家庭二手菸暴露率為18.3%;21-25歲增加為21.1%;26-30歲達高峰(25.1%);30歲以後暴露率隨年齡層上升而下降,其變化類似男性吸菸率之起伏(圖1),推論男性配偶在家庭吸菸與太太暴露二手菸有關。另,97年至100年女性家庭二手菸暴露率分別為26.3%、17.8%、24.6%及17.3%,女性吸菸率分別為4.8%、4.2%、4.1%及4.4%,兩者比分別為5:1、4:1、6:1及4:1,資料顯示女性菸害來自二手菸暴露遠多於女性自身吸菸5(圖2)。
解決女性二手菸傷「心」問題,就是女性實踐「新三從四德」勸吸菸者戒菸
多項研究亦發現,男性吸菸不但危害自身健康,也使多數不吸菸的女性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中,進而罹患心血管疾病,兩者都傷女性的心。儘管家庭中性別角色(如婦女常扮演家庭照顧者)的不同、權力分配的差異等因素,常使婦女無法掌控二手菸暴露的情況,也無從為此情況發聲6,但研究顯示,若以婦女的健康為訴求,周遭親友戒菸的成效將會有所提升,因此國民健康局呼籲女性朋友,為了自己及家庭成員的健康權益,應以健康為出發點,實踐現代版「三從四得」,「三從」就是更主動地勸戒父親、丈夫及子女等親友戒菸,以提高親友戒菸動機,三代家人都「遵從女兒、遵從妻子、遵從母親的勸戒」,實現成功戒菸可減少疾病「得健康」、減少購菸支出「得財富」、工作有勁「得事業」及無菸害不傷皮膚「得美貌」之「四得」益處。
女性朋友「開心」地度過3月婦女節之後,千萬別讓周遭親友的二手菸使自己「傷心」。根據歐洲一項探討國家無菸法令對家庭禁菸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無菸法令會促使吸菸者避免在家吸菸,使家庭二手菸暴露率下降7,表示菸害防制工作之推動,除了法令規範之外,亦需要喚起不吸菸的家庭成員(如婦女、孩童)的關心與支持,促使社會凝聚一股禁菸的氛圍,共同建構無菸環境。因此婦女朋友應替自己身體健康之權益發聲,向吸菸者大聲呼喊:「你戒菸,我戒二手菸!」惟菸品所含尼古丁是種強烈成癮物質,吸菸者需要專業協助來成功戒除菸癮,國民健康局亦呼籲有意戒菸者可以善加利用衛生署新推出的「實施二代戒菸治療試辦計畫」或其他戒菸專線、社區藥局等戒菸服務資源,使家庭成員成功戒菸以保護婦女免於家庭、職場等之二手菸害。
戒菸資源:
◎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
◎全國近2,000家門診戒菸服務醫療院所(查詢電話:02-2351-0120)
◎洽各縣市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索取免費戒菸手冊
參考資料:
1. Barnoya, J. and Glantz, S.A.(2005).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Secondhand Smoke: Nearly as Large as Smoking. Circulation, 111: 2684-2698.
2.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1). Women and Smoking: A Reports of the Surgeon General.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Press Club.
3.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6).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Involuntary Exposure to Tobacco Smoke: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Press Club.
4. 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可歸因於吸菸死亡、罹病及經濟成本評估SAMMEC (Smoking-Attributable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Economic Costs,CPS-II 1982-1988)
5.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00年「成人吸菸行為調查」。
6. Greaves L.J. and Hemsing N.J.(2009).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7(2S), S131-S137.
7. Mons U., Nagelhout G.E., Allwright S., Guignard R., van den Putte B., Willemsen M.C., Fong G.T., Brenner H., Po‥tschke-Langer M., Breitling L.P.(2012). Impact of national smoke-free legisation on home smoking bans: finding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Tobacco Control Policy Evaluation Project Europe Surveys. Tobacco Control.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