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跨部門努力,縮小健康不平等
日前公衛學者公布臺東縣比臺北市平均餘命短8.5歲,引起社會關注。國民健康局在昨日(10月17日)衛生署舉辦的「臺灣健康論壇」中,報告臺灣健康不平等狀況之分析與對策,提出了更詳盡的統計結果。國民健康局指出:與其他國家一樣,臺灣在不同地區、不同族群與不同社經階層之間,亦存在健康不平等的現象;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不平等委員會的主席Michael Marmot爵士稱之為「健康的社會落差」(social gradient in health)。不過,不像許多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健康不平等反而更加擴大,近年來臺灣的健康不平等問題已有縮小的趨勢,尤其是對醫療與公共衛生較敏感的項目,例如:嬰兒死亡率、疫苗接種率、各項預防保健服務的利用率等,各縣市已達一致的高水準,縣市差距大幅縮小,但對於影響因素較複雜的平均餘命與總人口死亡率,想要完全消弭落差則還有很長的路和很多的挑戰,需要中央與地方結合衛生以外的部門共同努力,採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兩大原則-「全政府的動員」(whole government approach)與「各項政策皆應考量健康效應」(health in all policies),從家庭生活條件、就學與就業三大面向全面改善,才能有效跨越健康人權上的階級鴻溝。
健康不平等分析
國民健康局與臺大江東亮教授以國民健康局歷年之研究和調查為基礎,並收集衛生署、主計處與各部會之統計與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有以下發現:
一歲以下嬰兒死亡率之縣市落差:在民國87年時,臺東縣嬰兒死亡率為千分之13,臺北市為千分之5.5,臺東縣比臺北市每千位嬰兒多出7.5名死亡;在99年時,分別為千分之8.2與3.8,臺東縣比臺北市每千人多4.4名死亡。在12年間,臺東縣與臺北市的差距縮小了將近一半(40%)。
總人口死亡率:在94年時,臺東縣總人口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753.5人死亡,臺北市為每10萬人有392.6人死亡,臺東縣比臺北市每10萬人多出361名死亡;在99年時,分別為每10萬分之647.3與338.8,臺東縣比臺北市每10萬人多308名死亡。在5年間,臺東縣與臺北市的差距縮小了15%。
若依日前陳美霞教授等人以平均餘命所作的比較,在民國85-87年間臺東縣民與臺北市民之平均餘命分別為69.4歲、79.1歲,落差為9.7歲,到97-98年間,臺東縣與臺北市平均餘命分別為73.7歲、82.2歲,差距仍高達8.5歲,但兩者之差距已縮小了12.4%。
以「全國」、「臺北市」、「花東地區」及「原住民」2009年之平均餘命相比較,則花東地區比臺北市短7.7歲、原住民比全國短9.5歲,原住民比臺北市短13歲。
各縣市過重或肥胖比率以臺東縣與雲林縣最高;吸菸率以臺北縣與花蓮縣最高;嚼檳率以臺東縣、嘉義縣、花蓮縣最高。都呈現明顯的城鄉差距與聚集在幾個資源不足縣市的現象。
國人男女性之吸菸率、嚼檳率、不運動率以及女性之肥胖率,皆呈現教育程度越低者,不健康行為比率越高。
預防保健服務已有效縮小甚至打破城鄉差距:透過衛生與醫療體系的努力,各縣市在產前健檢、新生兒篩檢、兒童健檢、兒童預防接種等項目之利用率,均已達一致的高水準,幾乎無縣市差距。許多資源不足的縣市,其成人健檢與乳癌篩檢之利用率甚至已超過資源較多的縣市,顯現臺灣透過公衛體系的努力,已成功使民眾得到好的預防保健服務。
女性勞動參與率已進步,與男性勞動參與率之落差縮小。但女性雖已佔勞動人口的43.8%,在行政或管理職務中,女性仍僅佔19.5%,顯見其職場地位尚有待提昇。
透過政府的立法保障與執行,原住民男女性之勞動參與率達68.5%、53.1%。
臺灣進展獲國際友人肯定,但要真正消弭不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努力!
國民健康局指出,臺北市與臺東縣死亡率與平均餘命的差距,主要來自於慢性病與事故傷害,臺東縣在菸、酒、檳榔、肥胖等慢性病危險因子的盛行率大大高於臺北市,但菸、酒、檳榔、肥胖等因素的背後,又有所謂「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在影響;教育或社經階層較高的民眾,這些因素的盛行率也較低;反之,受教育年數較低、收入較低者,這些因素的盛行率則較高。
因此,未來要改善原住民或偏遠縣市之健康,單靠醫療或衛生體系的努力是不夠的,中央與地方政府必須結合衛生以外的部門,採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兩大原則-「全政府的動員」(whole government approach)與「各項政策皆應考量健康效應」(health in all policies),從家庭生活條件、就學與就業三大面向全面改善,才能有效跨越健康人權上的階級鴻溝。臺灣過去已有推行健康城市計畫、跨部門合作的基礎,未來應擴大推廣。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