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衛福部LOGO

:::
近年來國人的飲食偏向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缺乏運動及人口老化,使得大腸癌已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大腸癌的發生,大部分是先經過息肉後再癌化為癌症,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研究證實每1-2年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20-30%的大腸癌死亡率。
國民健康局統計93-97年約120萬人次糞便潛血篩檢資料發現,經由篩檢可以將2成以上的中、晚期大腸癌個案提早至0-1期發現,更可以減少14%的第4期大腸癌個案(表1);依據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大腸癌0期、1期、2期、3期和4期之5年存活率分別為86%、81%、72%、57%和12%(圖1 ),可以顯示糞便潛血檢查之功效。
由於國人大腸癌每年的新增個案數已超過1萬人,雖然國民健康局自93年即開始推動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但至98年底50-69歲2年內曾做過檢查只有10%,篩檢率偏低。因此,國民健為局於今(99)年擴大辦理大腸癌篩檢工作,除經由各種媒體通路加強大腸癌篩檢之宣導教育外,亦擴大醫療院所服務通路,50-69歲民眾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院或診所即可做糞便潛血檢查,截至99年1月至11月統計,計有92.1萬人已接受糞便潛血檢查,15,270人確診為息肉, 1,215人確診為大腸癌。
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呼籲,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69歲民眾請把握機會,趕快去做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後續還需要接受大腸鏡確診,以早期發現息肉和早期癌症,遠離大腸癌的成脅。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