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直腸癌躍居國人癌症第2位 定期篩檢可提高存活率
結腸直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病人往往因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腹脹、腹痛、體重減輕、裏急後重(排便後仍有便意,但只是一些黏液或少量糞便)等症狀就醫後,才檢查出得到結腸直腸癌,因此要早期發現結腸直腸癌必須靠定期接受篩檢。歐美研究結果顯示,50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33%的結腸直腸癌死亡率(註1);且第0、1期的早期個案,經過治療後,5年存活率幾乎可以達到9成以上。
國民健康局自民國93年開始補助各縣市衛生局提供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截至96年12月雖有超過98萬名民眾接受篩檢,並發現了11,301名瘜肉個案,1,012名結腸直腸癌個案,其中有31.8﹪屬於0與1期的早期個案。然而目前50-69歲民眾的篩檢率未達10%,同時0與1期的早期個案也未達2成,低於美國癌症委員會癌症資料庫(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公布的28%(如附圖)。因此國民健康局再度呼籲50歲以上民眾應每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如為陽性者,則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進而提高結腸直腸癌存活率。雖然糞便潛血免疫檢查較不受飲食限制,惟民眾接受檢查前仍需注意下列事項:
1.痔瘡出血、血尿及月經期間不適宜接受檢查
2.建議使用酒精、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止痛藥與類固醇藥物者,應於接受檢查2日前停止使用。
3.民眾若於家中自行採集檢查所需糞便時,解完大便後立即以特定的採便器收集,並儘快送至檢驗單位,若無法立即送至檢驗單位也應先冷藏處理,以避免大便中的血紅素在室溫下遭破壞,而影響檢查結果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