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 列印
  • 回上一頁

台灣與國際同步 一起防範「環境熱」急症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 建檔日期:97-07-09
  • 更新時間:97-07-09
高溫下,室外如鐵板燒,室內如蒸籠;這種隨地球暖化而來的「環境熱」急症,包括熱中暑、熱衰竭等,除危及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民眾健康外,即便歐美,也都感受到愈來愈嚴重的「環境熱」急症威脅,國際相繼呼籲民眾注意防範「環境熱」對健康的危害。
衛生署國民健康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有感於地球暖化帶給全球的威脅,今年世界健康日(World Health Day)特別以「環境熱」為主題,呼籲大家「保護健康,不受氣候變遷危害」 (protecting health from climate change),提倡加強疾病監測,控制傳染病及緊急衛生應變計畫等具體措施,並提出熱保健行動計畫(Heat-health Action Plans)。
WHO「熱保健行動計畫」係結合氣象預警系統,公眾即時諮詢管道、住屋和城市通風、綠化、避暑的改善方案,啟動健康照護及社會系統機制,針對「環境熱」各種高危險群提出警訊與教育。
國民健康局強調,「環境熱」對台灣的威脅也越來越明顯,這幾年氣溫持續飆高,各地醫院急診室比起以往,明顯湧入更多熱症患者求診,去年還造成八起老農在田間熱衰竭死亡悲劇;在「環境熱」下,這幾年幼童熱死在娃娃車中事件也頻傳。上個月底,知名紀錄片「無米樂」主角、80歲的崑濱伯也在田間示範割稻時,因天熱忘了補充足夠水份而中暑昏倒。這些都是環境熱帶來健康危害的明顯例子。台灣在酷暑期間,除了節能減碳外,更須加緊防護「環境熱」的危害。
因此,國民健康局在大家勵行節能減碳之餘,也提醒民眾注意防範「環境熱」急症;並從日常生活做起,如:隨時關注氣象及氣溫變化,避免在大太陽底下運動或活動太久,高溫時應隨時補充水分、儘量避免飲用酒,並穿著寬鬆、通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以避免吸收紫外線;到戶外應撐陽傘、戴遮陽又通風的帽子及太陽眼鏡,儘量避免在上午10至下午2時烈日高溫或密閉環境作業;若工作需要,則應注意水分補充及空氣流通;若有大量出汗、頭暈、體溫上升等症狀,應謹記「環境熱傷害」處理五步驟:
1.儘快到蔭涼場所;
2.鬆脫身上衣物;
3.用水擦拭身體及搧風;
4.給予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或稀釋之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
5.儘快送醫等處理。
國民健康局也提醒下列被WHO列為「環境熱」的五個高危險群: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者、正服藥治療者及高溫或密閉空間職業從事者,要更留意「環境熱」對健康的危害:
老 人:對環境溫度變化的反應較遲鈍,排汗系統也較遲緩,很可能還合併有其他病症或身體、認知功能障礙,因此,更需關心老人所處的環境溫度是否合宜、穿著是否舒適,並留心老人家是否攝取足夠的食物與水分。
小 孩:家長、照顧者或學校老師要注意高溫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孩童一般對高溫調適能力不佳,除了叮嚀他們補充足夠的水分外,要避免將幼童單獨留在緊閉門窗的室內或車內。
慢性病患:熱會提高慢性病患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的風險,他們很容易因「環境熱」使體溫升高,增加中暑、心血管衰竭、甚至死亡的機會;而腹瀉或發燒患者,尤其兒童若併有腎功能或代謝性因素,會因「環境熱」造成過量體液流失和脫水而產生中暑現象。
正服藥治療者:要注意藥物的貯放,避免高溫影響療效外,用藥更須經醫師指導,尤其心臟血管藥物可能會導致低血壓或脫水現象,要特別注意。
從事高溫或密閉空間職業的工作者:
如勞工或農人,常在烈日曝曬下工作,要特別注意安全,尤其長者應避免在烈日當空下工作;真有需要,如噴灑化學藥品、農藥者,除了穿著防護衣外,更應謹慎防範熱傷害。另外,在密閉空間下工作,一樣會導致熱傷害,應提高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