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全民健保的十年經驗 --肯定對弱勢族群正面影響 建議納入初級預防策略
全民健保自1995年開始實施以後廣受民眾歡迎,也讓台灣民眾的健保使用率相當普及,看病次數平均每人每年高達14次,是美國人的四倍,同時國人喜好服藥的習慣也遠超過美國人。回顧全民健保創設初衷,其實有兩個重要目的:一、為提升國民健康、二、為減少族群健康差距。但如此高額之醫療費用支出與頻繁之就診率是否具有提昇國民健康之效果?
為了評估全民健保實施後是否提昇全民健康,溫啟邦研究室因此比較健保實施前10年與健保實施後10年在不同健康族群間「平均餘命」的變化。研究者將全國所有鄉鎮以健康狀態分為10個群組,進行各群組於健保實施前10年(自1982-1984年至1992-1994年)與實施後10年(1992-1994年至2002-2004年)平均餘命變化之比較分析研究;並衡量1995年至2004年的的就醫狀況,以及死亡率最高與最低之兩組居民之健康行為,包括吸菸、嚼檳榔、飲酒、肥胖分布、車禍意外等,以了解其間差異之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全民健保實施以後健康確有提昇,其中在健康提昇的幅度,以健康較差的群組比健康較佳的群組大,平均餘命差距因而縮小,其主要原因在低社經者之心血管病、傳染病、意外或診斷不明等死亡率之加速下降,在這方面全民健保確實達到了創立的初衷:亦即低社經地位者之健康提昇較高社經地位為多,肯定了全民健保對弱勢族群的正面影響。這也是美國總統大選中該醫學雜誌呼籲美國人取法台灣全民健保的重點。
本研究指出,死亡率最高地區之居民(第10組,健康狀態最差群組)在全民健保施行前幾乎均無醫療保險,此組男性居民和死亡率最低地區男性居民(第1組,健康狀態最佳群組)之平均餘命差距由1982-1984的8.37年增加至1992-1994的10.65年,再於2002-2004降低為10.03年。亦即健保實施10年後,最健康和最不健康地區的平均餘命差距縮小了0.62年。換言之,健保實施10年後,大多數地區與最健康地區居民之健康差距明顯縮小。
雖然健保對弱勢族群有正面意義,但是溫啟邦研究室指出,整體而言健康進步或差距減少的幅度非常小,對平均餘命增加的速度並未因實施健保而明顯增加。所以仰賴現有之全民健保來大幅提昇民眾健康,或全面減少不同族群健康差距是不切實際的。原因是現代高科技醫療對實質健康的貢獻度,傳統上被台灣民眾遠遠高估,究其原因民眾生活習慣及環境影響才是影響全民健康的關鍵。
因此溫啟邦研究室建議,全民健保應納入改變民眾生活型態之初級預防策略與塑造促進健康的環境,包括經由運動處方提倡全民運動 、減少肥胖、戒菸、戒檳榔,特別要由健保提供誘因,促成民眾自動自發天天運動,減少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減少不必要的看病吃藥,全民健保才能發揮它的功能。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