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衛福部LOGO

:::

    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台灣大約每1千個新生兒就有3至4人為先天性聽損兒,若能在出生「1個月內」完成篩檢、「3個月內」完成確診,並於「 6 個月大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幫助孩子回到有「有聲勝無聲」世界,「聽見」美妙的聲音,將來就可達到正常的語言、身心及社會人際發展。為了不讓聽損兒錯失學習成長的關鍵,國民健康署自101年起全面補助本國籍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聽力篩檢,吳昭軍署長在此呼籲家長,嬰兒出生後3天(72小時)內接受聽力篩檢,若未通過者,應儘快帶寶寶至醫院檢查,確認是否有聽損、聽障情形及其嚴重程度,並遵從醫師建議,儘早進行聽語治療及復健等療育或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協助孩子透過聽覺學習語言的機會,一起回到正常的成長路上。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111年出生的寶寶有13萬9,222人接受聽力篩檢,篩檢率達98.7%,其中共發現768位有聽力損失,均及時予以轉介後續療育服務。

趁早發現及早療育  讓孩子聽見幸福的聲音

    由於輕、中度聽障的孩子不容易被發現,加上年幼的孩子自己不會表達,又無明顯語言溝通的障礙,很容易被忽略,造成日後的遺憾。如果是聽力損失之高危險群,包括有聽障家族史、母親懷孕期間前3個月內曾感染過德國麻疹或其他病毒性的疾病、服用或注射耳毒性藥物、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早產兒、出生時缺氧、出生後曾住加護病房、出生後細菌性腦膜炎、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更需要注意早期篩檢、確診及介入療育。目前全國總共有257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其中有61家提供新生兒聽力確診服務,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家長,一定要把握寶貝聽語發展的136黃金期,完成一篩檢、二確診、三療育的步驟,讓孩子擁抱新「聲」命。

善用「兒童健康手冊」  觀察孩子「聽」與「說」的表現  

    當孩子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並不代表終生沒有問題,部分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因為遲發性聽損、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及藥物使用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因此家長在平常生活中,仍要多留意孩子聽力狀況,平日可透過「兒童健康手冊」的「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檢視及觀察孩子的聽力情形,例如寶寶在3-6個月大時,是否會對環境中的聲音表現興趣;7-12個月大時,喜歡玩會發出聲音的玩具;1-2歲大時,可以說簡單的單字(如:爸爸、媽媽)。

    另外,如發現家中3-4歲小孩有講話慢、發音不標準,或對父母的呼叫若有若無的反應,家長應盡快帶孩子至醫院,尋求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是否有聽力問題,避免錯失學習語言的先機,早期發現並予以治療及復健,才能降低聽力障礙的負面影響,讓孩子可以正常快樂的學習與成長。


延伸閱讀:

  • 【兒童健康手冊】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139
  • 【新生兒聽力篩檢-心肝寶貝篇】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15&pid=542

相關檔案

  1. 【附件】- 新生兒聽力篩檢

相關圖片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