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衛福部LOGO

:::

您知道嗎?身體急症需要CPR,如果心理發生危機,其實也有因應之道!有鑑於國人近年心理健康警訊不斷,衛生福利部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下稱「華心」)合作引進澳洲「心理健康急救」(Mental Health First Aid,簡稱MHFA)方案,透過「傾、聽、給、鼓、勵(ALGEE)」五行動,為有心理危機的民眾,及時伸出援手,給予適切的協助。

許多人對於身邊親友疑似有心理或精神困擾時,想表達關心卻怕弄巧成拙,置之不理卻又擔心發生憾事,到底應該如何介入才適當? MHFA方案是一套有科學實證基礎的專業課程,由非營利組織「國際心理健康急救」(Mental Health First Aid International)發展、提倡,自2000年於澳洲創建此方案後,已有29個國家推行,用以培訓一般民眾,辨認心理危機、適當回應,並鼓勵求助,以早期發現心理問題,化危機為轉機。台灣是第30個引進MHFA的國家;截至目前,全球有超過700萬人接受過這項訓練。

因應國內年輕族群自殺有上升趨勢,衛福部於110年與國內自殺防治專家張書森教授研議引進MHFA的可行性,111年起,在華心的大力協助下,歷經申請、審查程序,終於由華心於今(113)年與「國際心理健康急救」組織簽約,順利引進MHFA。國際心理健康急救澳洲總部將於113年11月28日起至113年12月2日,派員來台進行本地第一批講師培訓,參訓人員包括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精神科護理師等專業人員,及生命線、自殺防治中心與縣市政府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人員等共16人。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代理司長鄭淑心表示,MHFA就是心理CPR,是人人都可學習的心理危機急救知能,透過MHFA,讓我們可以有相關的知識、技能和信心,支持身邊正在經歷心理健康問題的朋友、家人或同事。衛福部已將該方案的推動納入行政院核定的「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114-119年)」,將與華心共同合作,並結合跨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單位逐步系統性推廣,以提升民眾心理健康素養,建構更具支持性的環境,讓需要的人都能被接住。

華心董事長王浩威表示,近年國內年輕人心理健康困擾與自殺死亡率明顯攀升,華心希望能將「心理健康急救MHFA」推廣至校園,也計畫透過員工協助方案將MHFA推廣至職場;此外,包括警、消等較常接觸心理危機高危險群的單位,也是MHFA方案初期的目標對象;預計這項課程最快在明(114)年7月份正式推出。

除了華心,臺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也是引進MHFA的重要推手。所長張書森表示,國外研究顯示,MHFA對提升受訓民眾的助人知識、信心和提供心理健康急救的意願有中等效果,臺大正在規劃研究方案,希望能了解本土訓練的成效。


心理急救口訣:傾、聽、給、鼓、勵(ALGEE)

MHFA標準課程共12小時,內容包括介紹憂鬱、焦慮、精神病、物質濫用、飲食失調等精神障礙,教導包括自殺、自傷、恐慌發作、創傷、嚴重精神病發作、攻擊行為的緊急救援。心理急救五行動包括:

  • 行動一「傾」Approach the person, assess and assist with any crisis)接觸及評估當事人的情況,觀察有否有自傷或傷人的風險。
  • 行動二「聽」Listen non-judgmentally)不帶批判性地聆聽,細心聆聽當事人的心聲及感受,給予空間讓對方表達。
  • 行動三「給」Give support and information)給予當事人支持,例如陪伴當事人做一些減壓及紓緩的活動,以及提供資訊與意見。
  • 行動四「鼓」Encourage the person to get appropriate professional help)鼓勵當事人尋求合適的專業援助。
  • 行動五「勵」Encourage other supports)鼓勵當事人尋求其他支援,例如向朋友傾訴心事等。

《附件:與自殺者的溝通要領》(取自心理健康急救MHFA標準課程)

【聆聽技巧】

  • 當自殺者談論他們的感受時,要有耐心和冷靜。
  • 無論對自殺者的行為或觀點是否同意,都要不帶評判地聆聽,接納他們所說的。
  • 提問開放式問題(即不能簡單回答「是」或「否」的問題),以了解更多有關自殺想法和感受,以及背後的問題。
  • 藉由總結自殺者所敘述的內容,表現你確實用心在聆聽。
  • 與對方澄清重點,以確保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
  • 表示對自殺者的同理。

【不要做的事】

  • 不要與對方爭辯他們的自殺想法。
  • 不要與對方爭論自殺是否正確。
  • 不要用內疚或威脅來阻止自殺,例如不要告訴對方如果自殺會下地獄或讓家人傷心。
  • 不要輕視自殺者的問題。
  • 不要給予輕率的安慰,例如「別擔心」,「振作起來」,「你什麼都有了」或「一切都會好的」。
  • 不要只談自己的故事、打斷對方的表達。
  • 不要流露出缺乏興趣的肢體語言或負面態度。
  • 不要刺激自殺者的情緒(比如說就去死吧)。
  • 不要試圖自行給自殺者診斷精神疾病。

相關圖片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心理健康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