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衛福部LOGO

:::
105年衛生福利部新聞

「即食生鮮蔬果」產品,係指不需再調理即可食用的截切生鮮蔬菜及截切生鮮水果,或兩者混合型態,或加上沙拉醬、熟食配料等。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結構改變,新興飲食文化興起及外食人口成長,符合「天天5蔬果-健康又樂活」的生鮮蔬果類「即食餐食」急遽崛起、風行全球且男女老少皆喜好,成為健康養生的代表飲食型態。然而此類食品屢傳因容易被病原菌污染,造成全球矚目的食品中毒危害,例如鄰近日本、美國、歐洲均曾發生多起病原菌引發的重大食安事件,消費者不得不引以為戒,正視「即食生鮮蔬果」可能潛藏的危機。 

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基於風險評估之目的,並提供作為訂定法規政策的參考,於104年度抽驗「即食生鮮蔬果」100件進行監測研究,檢驗項目以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李斯特菌及沙門氏桿菌等5項病原菌為主。檢驗結果,病原菌污染不合格率為25%,其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23件之不合格最多,佔病原菌不合格檢體之92%;李斯特菌及沙門氏桿菌各檢出1件;病原性大腸桿菌及仙人掌桿菌則均符合衛生標準,不合格檢體均已函請轄區衛生單位行政裁處。另,分析監測之結果顯示「即食生鮮蔬果」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引發的風險最高,檢出率依次為葉菜沙拉13件(28.9%,13/45)、即食芽菜製品6件(20.0%, 6/30)及截切水果4件(16%, 4/25)。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之菌數分布,約87%之菌數小於100 MPN/g,有2件芽菜檢出460 MPN/g,另有1件蔬果沙拉菌數大於1100 MPN/g。葉菜及芽菜因表面積大且質地脆弱不利清洗,也是國際間常發生污染病原菌而引發重大食安事件的禍首。 

病原菌會導致腸胃症狀如嘔吐、腹瀉及腹痛,並在進食受污染食物後數天內發病,其中李斯特菌潛伏期較長,長達三星期,對免疫力較弱的人,例如老人、初生嬰兒及孕婦均會引起嚴重疾病。金黃色葡萄球菌乃居歷年來國內食品中毒病因物質前3名,分析其污染原因多為工作人員手部傷口或衛生習慣不良,致交叉污染,導致食品中毒。食藥署在執行此計畫期間雖未曾發生任何「即食生鮮蔬果」中毒的案例,但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於人體皮膚表面,國內「即食生鮮蔬果」商品少量多樣化,且生產線人力密集,產品可能於生產、包裝受污染,運輸及販售過程若疏於溫度管控,菌數繁殖至一定量產生腸毒素就可能造成健康危害。 

食藥署已研訂「降低截切生鮮蔬果微生物危害之作業指引」、「供應生食食品從業人員衛生安全操作參考手冊」及「低溫食品物流業者衛生安全宣導手冊」,呼籲業者除應注意生產鏈中原料、製程及溫度管控外,更需加強操作人員的衛生管理。此外,也提醒民眾宜慎選信譽優良的製造廠製造並展售於良好衛生管理場所的產品。正視「即食生鮮蔬果」可能發生的風險,才能吃得安心健康又樂活。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