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衛福部LOGO

:::
105年衛生福利部新聞

全民健康保險開辦至今超過20年,一直是政府施政滿意度中名列前茅的重大政績,也在國際間獲得極高的評價;但健保醫療資源有限,如何讓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有更專心投入急重症照護,一般疾病則由基層診所看診,是健保改革刻不容緩的議題。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今(20)日舉行「推動健保法43條分級醫療公聽會」,會中邀集各界專家、醫界、消費者及民意代表、政府部門代表共同與會,透過各方充分的意見交流,共同探討推動分級醫療策略。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致詞時表示,全民健保已實施21年,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有效分配,讓民眾獲得妥善的照顧,是健保署的責任,特別是要如何落實分級醫療,涉及層面甚廣,但是「今天不做,永遠沒有成功的機會」。健保署雖有許多改革的構想,但今天沒有預設立場,希望透過公聽會來聽取各方專家寶貴的意見。 
前衛生署署長、亞洲大學教授楊志良認為,分級醫療是手段,目的是希望達到醫療分流,最終目標是要提高醫療照護品質。他說,病患尋求最好的醫療照護是天經地義,「但一定要到醫學中心嗎?」根據台大醫院的研究,醫學中心有六至七成的門診及三分之二的急診,可在基層、地區或區域醫院獲得良好照護。 
楊志良強調,病患若能接受分流及轉診,一旦需要接受醫學中心照護時,反而更有可近性。他表示,應廣泛與民眾溝通並宣導分級轉診,畢竟民眾的就醫習慣不容易改變,但這不是民眾的問題,而是制度問題,因此建議健保署透過預算中平,一方面加重不經轉診病患之部分負擔金額,但也同時提升住院及轉診門診的支付標準,透過醫療供給面及需求面的引導,雙管齊下。 
前衛生署署長、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則提到,不論是調整門、急診的部分負擔,第一個會影響到的就是醫學中心,但這是一件對的事情就應該要支持,希望各界專家與民眾能站在宏觀的角度來看社會資源,把資源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讓健保制度更完善,也更提升整體醫療品質。 
立委林靜儀、陳宜民及黃秀芳也到場關心分級醫療與民眾的醫療品質。陳宜民說,他對李伯璋署長勇於任事表示欽佩,因為要落實分級醫療是過去廿年沒人敢碰的議題,他舉台大醫院為例,全院收入有六成來自門診,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醫學中心應以收治急重症病患為主,如今卻以看輕症為主,因此他贊成越級就診應加重部分負擔,讓病患回到基層。 
來自醫界的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王正坤、高雄市醫師公會健保對策委員會召集人林俊傑及診所協會理事長曾梓展都表示,經過廿年台灣的醫療生態,出現基層醫療逐漸萎縮,加上民眾自由就醫,形成醫療浪費。地區醫院協會前理事長謝文輝說,應推動大型醫院與基層診所的垂直整合,做好轉診服務。 
台灣急診醫學會秘書長顏瑞昇則表示,他反對用急診的檢傷級數來區分部分負擔金額,因為檢傷分類級數是在急診時初步判斷病人緊急程度,但緊急卻不一定代表是重大傷病;另外,他建議急診醫師的診察費應視醫師付出的心力做為評斷標準,而非以檢傷分類來區分;健保署也應設立病患電話諮詢的專線,讓民眾知道自己病情應至何處看病。 
不過,付費者代表之一、全國總工會常務理事兼任健保會委員干文男則認為,調高部分負擔對於收入不高的民眾,反而會增加就醫負擔,健保署應透過多元支付制度及落實家庭醫師制度,讓民眾自動分流。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指出,站在病患立場,分級醫療是應該的,但如果要調高部分負擔,該會建議健保署應做好配套,包括提升基層醫療的水準以及家醫制度;為解決急診壅塞問題,他引述該會一項調查發現,有六成民眾支持調高醫學中心的急診部分負擔,有八成五民眾支持經評估不需留在急診,病人還堅持掛急診就應該要全部自費。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也贊成分級醫療,但她認為,民眾常常分不清楚什麼是小病、什麼是大病,因此政府應該要把定義講清楚。另外,現實的問題是醫療的普及性跟分布性不均,許多專門的科別(如精神科、婦產科等)在一些鄉鎮或偏遠地區是沒有的,當地民眾該如何就醫才會得到最好的效率,這些資訊與配套一定要做好,因為這些現實的問題是部分負擔沒辦法解決的。 
李伯璋署長表示,他很感謝各界對於健保的支持,因為健保的改革需要全民的支持,健保署會傾聽各界的意見,做為未來政策的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公聽會舉辦過程,健保署官方臉書粉絲團也首次透過直播方式與網友互動。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中央健康保險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