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
台灣經驗獨步全球 證實大規模糞便潛血檢查有效降低死亡風險
大腸癌篩檢成效評估研究:篩檢率21.4%已可降低10%死亡率﹗
國民健康署自93年起開始提供50歲以上至69歲民眾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ing,簡稱FIT),並自99年擴大全國篩檢,每年有超過100萬名符合篩檢條件民眾接受篩檢。於102年進一步參考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之實證建議,將篩檢年齡延伸至74歲。到103年底,曾篩率已由93年之4.8%提升到61.5%,兩年內有篩檢之比率為40.7%。由國民健康署及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以93年至98年在有限經費之前趨階段,有接受大腸癌篩檢民眾共116萬人為研究對象(佔符合篩檢資格50-69歲比例21.4%),進行追蹤6年(至98年;平均3.1年),將篩檢資料檔與癌症登記、死因檔聯結,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死於大腸癌的風險。結果顯示FIT篩檢在篩檢率為21.4%,且其中的定期複篩率為30%時,即可降低〝篩檢組〞死亡風險10%;倘篩檢率能達40%,在同樣的複篩率下,可降低23%死亡率;若篩檢率達60%,則篩檢組可降低36%死亡率。這是世界上首次呈現以FIT進行大規模篩檢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的研究報告。此一振奮人心的結果,主要肇因於近年推動大腸癌全國篩檢,所發現的大腸癌近七成為第二期或以下的早期癌症,只有百分之七為第四期,反觀未接受篩檢者罹患的大腸癌有高達兩成為第四期癌症,這個研究結果將於近期刊登於〝Cancer〞(IF=4.901)期刊。該雜誌並撰寫社論〝Where Does It FIT ? The Roles of Fecal Testing and Colonoscopy in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FIT在大腸癌篩檢之地位),詳細說明大腸癌篩檢及FIT篩檢之發展與FIT之優點,而台灣國民健康署推行全國性FIT篩檢,此項政策所做之分析,有助於世人瞭解FIT之優點與效益,它比大腸鏡更能用於普及式篩檢,又比傳統化學法的糞便潛血檢查準確。該社論預言FIT具低成本與簡便的特性,未來幾年將成為大腸癌篩檢的主角(major player),但,關鍵就在決策者能否瞭解及認知其效益特性。
Cancer期刊社論推崇台灣經驗值得世界各國參考
該雜誌罕見的在社論上推崇台灣經驗,表示這項發現是目前全球唯一以FIT進行大規模篩檢評估執行效益的研究,雖然非為隨機分派有對照組的臨床試驗,但台灣的經驗提供了一個跟過往非常不一樣的科學實證,過去像美國大腸癌篩檢主要是以大腸鏡檢,由於大腸鏡準備過程繁瑣是一種屬於臨床篩檢方法,適合醫師建議病人做,難以作為全面普及的第一線篩檢之用。其他國家提供之糞便潛血檢查多使用傳統的化學法,偽陽性高、敏感度低,台灣所使用的FIT篩檢,敏感度高達79%、精確度94%,且經評估在相當保守的篩檢率與複篩率條件下,已可降低大腸癌總死亡率10%。這是第一篇科學實證證明FIT是可以拿來做廣泛的、以群眾為基礎的篩檢,經證實是有效的,值得世界各國參考,為全球大腸癌篩檢政策立下里程碑,獲社論予以推薦。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FIT無痛、不須限制飲食或灌腸,在家就可以採檢,比大腸鏡檢查簡單、便宜,比傳統糞便檢查精確,適合做普及式的篩檢,此一成果之發表,係結合學術、臨床與行政部門力量共同努力,而奠下臺灣在國際大腸癌篩檢發展之歷史地位,令人欣慰。
定期篩檢;篩檢陽性確診,二道防線才能達成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目前50-74歲民眾大腸癌二年篩檢率為40%,未來倘能進一步提高篩檢率,將可以進一步降低大腸癌的死亡威脅,國民健康署與學界共同呼籲國人應把握50-74歲民眾每二年可接受一次政府補助之免費大腸癌篩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儘管FIT對於大腸癌敏感度可高達80%,但因為有些腺瘤(大腸癌的癌前病變)與早期癌可能因為只有輕微出血未被糞便潛血檢查偵測到,因此必須每兩年做一次,經過反覆篩檢可避免重要病灶被遺漏,而且有新的病灶就儘可能立即發現。國民健康署表示,儘管此項檢查準確性相當高,但仍有三成左右民眾,在FIT已經陽性的情況下,仍不願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確診檢查,平白失去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的契機,殊為可惜。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強調大腸癌在早期常無症狀,呼籲民眾要去除「有症狀再檢查」或者以為沒有血便、沒有大便習慣改變就沒事的舊觀念,一定要定期篩檢並且一旦篩檢有陽性反應,就要盡快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真的達成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