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衛生福利部新聞
國民健康署於世界衛生組織癌症防治技術會議分享台灣癌症登記與癌症篩檢經驗
台灣經驗為國際注入強心針:癌症登記可以走在全民健保開辦之前
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在WHO癌症防治技術會議中,聆聽世界衛生組織會員、各與談人以及各國的發言,加上先前國際交流的聽聞,知道當前全球癌症防治工作的發燒議題是癌症登記,有癌症登記才能知道各國最主要癌症是哪些,數量與嚴重性如何,從而評估該國在治療、診斷與預防上最迫切需要的工作與資源,作為衛生機關訂定防治政策之依據,以及評估防治工作的進展、成敗。然而,許多國家仍裹足不前,認為要等到有全民健保以後才能做癌症登記,也導致癌症防治資源無法開展。於是邱淑媞署長在開放討論時段舉手發言,指出:臺灣早在1979年就建立癌症登記,是亞洲第一個癌症登記,而且是在我國開辦全民健保之前。透過醫療法明定醫療機構配合義務,以及在癌症診療品質認證規範內納入相關要求,目前台灣已有97%的癌症病例都有被登錄到。此項經驗引起國際各重要癌症防治組織高度興趣與反應,會後紛紛前來致意及交換意見。
篩檢與預防並行,男性嚼檳率7年下降43.6%
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並進一步談及我國將癌症預防融入於篩檢同步進行的成功經驗,邱淑媞署長表示:台灣推動了全世界第一個普及式的口腔癌篩檢計畫,即使篩檢陰性,亦告知民眾嚼檳榔與抽菸會造成口腔癌,強烈建議民眾戒檳戒菸,在早期發現口腔癌的過程,亦同時做了衛生教育。此種合併癌症篩檢與預防衛教的作法,讓台灣嚼檳率在推動篩檢後已下降超過三分之一。此外,我國大腸癌篩檢是使用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而非直接做鏡檢,其篩檢成效良好,亦歡迎國際參考。
國民健康署表示,研究顯示每1-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50-69歲大腸癌死亡率15-33%;35歲以上具菸酒習慣的男性,每3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目視檢查,可降低43%口腔癌死亡率。台灣大腸癌篩檢是使用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敏感度與篩檢成效均優於傳統化學法糞便潛血檢查,且民眾檢查前不需有特殊飲食準備,對民眾更加方便及有效,也使許多害怕做大腸鏡的人,可以先做無痛簡便的糞便檢查,再決定是否需要鏡檢,103年台灣共有125.2萬人接受篩檢,陽性個案逾9.8萬人,發現息肉個案數3.6萬人及大腸癌逾2,000人。
另外,我國是全世界第一個公費提供口腔癌篩檢的國家,口腔癌篩檢對象是嚼檳與吸菸者,不僅有助於早期發現口腔癌,亦是一種衛教措施,使民眾知道嚼檳榔與吸菸會造成口腔癌,國民健康署透過各種場域提供檳榔危害宣導,並藉由每年提供上百萬嚼檳榔及吸菸者的口腔癌篩檢,除發現5千人以上癌前病變或癌症個案外,另加強提醒民眾拒絕吸菸及嚼檳榔,103年調查顯示,18歲以上男性嚼檳率已由96年的17.2%降至103年的9.7%,降幅高達43.6%。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