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健康粽大集合
端午節已近,在粽香之中,很多人垂涎等待著美味粽端上桌,期盼撥開粽子時享受到的色香味與驚喜,但也有人裹足於粽子前,可能是怕胖,可能是怕油,也可能怕糯米的消化不良。對於一位坐辦公室上班族,輕度活動,體重60公斤的媽媽而言,一天熱量需要1600~1800大卡。而一個250公克,包了豬肉、香菇、蛋黃、蝦米並用油炒過的傳統肉粽,約有500~600大卡,相當於一餐的熱量。若再搭配貢丸湯或小菜,一不小心就會導致熱量過盛。一般粽子的油脂比例多、油脂又常是飽和高的不健康油脂,加上蔬菜不足,要拿健康粽當一餐確實需要一些修正。
本次集合的健康粽,特點有:減油、白肉取代紅肉、減鹽、高纖、蔬菜入粽等特色、口感特色。
(一) 減油:採用南部粽方式僅炒餡料、或者外省粽方式,包粽後直接水煮至熟,不但可以減少15~20公克油脂量、還能提增粽葉的香味。餡料採用瘦豬肉、雞肉取代五花豬肉也可以去掉不少不健康的油脂。
(二) 風味減鹽:用辛香料、花草調味,如野薑花葉包粽子、咖哩、紅麴醃製肉料,都可以減少鹽分的調味。
(三) 高纖:糯米摻入部分雜糧,既可改善糯米不易消化的特性,又可以增加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的提供。衛生署醫院採用的五穀雜糧琳瑯滿目,有糙米、黑糯米、薏仁等。
(四) 蔬菜入粽:傳統粽子除了香菇外,鮮有蔬菜加在粽子中。本次設計,青江菜、杏鮑菇都可以加入粽子中。
(五) 口感特色:魚肉之類的白肉也可以入粽。衛生署花蓮醫院發展以曼波魚取代三層肉的質感,更是取用在地食材的創意設計。
國民健康局提醒民眾,如以健康粽作為正餐,因粽子能放入的蔬菜仍偏少,建議民眾吃健康粽時,還是多搭配蔬菜、水果,細嚼慢嚥,將更符合「聰明吃」的原則。當使用在地食材、減碳救地球的意識愈來愈受重視時,米食的飲食文化,也漸成為風尚。健康粽既符合傳統飲食文化,又將現代人健康需求納入調整。衛生署醫院營養師們的聯合精心傑作,國民健康局將放置於「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網頁(http://obesity.bhp.gov.tw/)的「聰明吃」專區,讓民眾參考使用。民眾可以在端午節,自行準備材料,家人一起回味包粽子文化。除了端午節,也期望健康粽愈來愈風行,成為街頭巷尾富饒文化的傳統美食。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