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抹片推廣16年,早期發現25萬名癌前病變婦女
研究顯示子宮頸癌係由人類乳突病毒持續感染(HPV)所引起,婦女HPV感染後大部份可以自行清除病毒,但仍有部分婦女會持續進展為低度癌前病變(LSIL)、高度癌前病變(HSIL)與癌症,此疾病進展過程,可透過子宮頸抹片早期發現癌前病變,經由治療可避免進展為子宮頸癌。因此國內自民國84年起由衛生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二、抹片篩檢推動,子宮頸癌發生與死亡減半
國內早期子宮頸侵襲癌發生率高於原位癌,抹片推動後於民國87年侵襲癌首度低於原位癌,之後侵襲癌所佔比率由84年65%逐年下降至96年的42%。由死因統計及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頸癌標準化死亡率由民國84年每10萬人口11人下降至98年4.2人,下降達62%,子宮頸侵襲癌標準化發生率則由民國84年每10萬人口25人下降至96年的12人,下降達51%,同時期原位癌由每10萬人口12人上升至88年的35人最高,之後原則上應逐年下降,然資料顯示92年大幅下降而93年又竄升,此原因係92年SARS事件致使當年抹片量相較93年篩檢少15萬人所致(92年SARS事件致使國人減少就醫篩檢,在93年時補篩檢以致於多診斷出原本92年會被發現的子宮頸癌)。
國內開始全面推動抹片篩檢10年後之子宮頸癌下降幅度與先進國家開始推動10年後之成果相近,惟就世界衛生組織GLOBOCAN 2008年所推估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資料顯示,台灣相較歐美國家仍屬偏高,主要原因為國內自民國84年才全面推動抹片,相較歐美國家推動起程較晚,因此國內篩檢率和子宮頸癌發生與死亡率尚需一段時間推動方能達到歐美水準。
三、抹片篩檢可早期發現癌前病變
分析國內84-99年子宮頸抹片資料顯示,30歲以上婦女3年篩檢率由民國86年的36%提升至99年的57%(本局電話調查篩檢率為70%),5年篩檢率則由57%提升至69%,至民國99年累積篩檢率高達89%。另年齡別3年篩檢率,30-64歲篩檢率介於53-60%,65-69歲降至52%,70歲以上則大幅下降至29%。
84-99年提供30歲以上婦女抹片檢查有2,529萬人次,其中抹片結果為低度癌前病變(LSIL)有13萬人,高度癌前病變(HSIL)有12萬人,二者總計為25萬人,這些婦女經由適當治療可避免惡化成子宮頸癌。
由年齡別抹片篩檢結果發現,低度癌前病變篩出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而高度癌前病變與侵襲癌則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尤其是65歲以上上升幅度大為增加,因此65歲以上婦女仍應定期抹片檢查,方能有效發現癌前病變予以治療。
四、第0-1期子宮頸癌5年存活率高,醫療費用支出較少
由96年癌症登記子宮頸癌個案,分析其診斷前1年內是否有接受抹片篩檢,結果有做抹片篩檢婦女,其第0和1期個案佔92%,相較沒有做抹片婦女的53%高,顯示子宮頸抹片可以大幅提升0期和1期的發現率。另分析93-97年癌症登記20,220筆子宮頸癌期別5年存活率資料,第0期與第1期5年存活率分別高達96%與88%,第2-4期則大幅降至64%、53%與23%。而子宮頸癌第0與第1期,主要以門診手術與手術治療為主,其健保醫療支出分別為2萬元與5.8萬元,而第2-4期則治療方式較為複雜,且健保醫療支出則大幅增加至10-12萬元。
五、抹片篩檢有待加強,對於拒做抹片婦女輔以HPV自採檢查
衛生署邱文達署長表示,抹片推廣至今16年,雖已使國內婦女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大幅減半,惟篩檢率仍有進步空間。另?全面提升抹片篩檢率,國民健康局於99年起補助232家醫院,透過醫院門診主動提示系統,邀請30歲以上就醫婦女接受抹片檢查,參與計畫醫院99年抹片完成量相較98年成長1.1倍。邱淑媞局長指出國內尚有160萬名36歲以上且超過6年以上未做抹片婦女,此群婦女係為罹患子宮頸癌之高危險群,故國民健康局於民國99年3月起提供6年以上未做抹片婦女人類乳突病毒檢查,透過該檢查可使5-6成的HPV陽性婦女後續完成抹片檢查,因此100年國民健康局已採購10萬件人類乳突病毒檢驗,透過各地衛生所提供符合資格之婦女。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