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衛福部LOGO

:::
疾管局近日連連促成台灣躍升國際舞台,從日前宣導防範愛滋病活動,獲外電CNN及美聯社報導外,近期在醫學研究上針對百日咳桿菌、曲狀桿菌及沙門氏菌的最新研究發現,亦成功躍登國際期刊,使得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日前疾管局在百日咳、曲狀桿菌及沙門氏菌的醫學研究上獲得重大發現。對於醫界懷疑:「台灣是否已經出現百日咳桿菌之抗藥性菌株」,疾管局姚淑滿所帶領的團隊,率先建立我國百日咳桿菌藥敏試驗方法,並根據2003-2007年之抗藥性測試結果,證實目前國內尚未發現抗藥菌株,藥物治療依舊有效。該文發表於醫用微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另對於歐美等國長期監測之細菌性腹瀉症主要原兇「曲狀桿菌」,為防患未然,疾管局於2003年起即著手建置該菌之參考實驗室,致力於曲狀桿菌之檢驗技術開發、抗藥性與感染症之流行狀況監測,以增強國內醫療衛生人員於疫情發生時之應變能力。該菌大多與食入受污染的食物有關,尤其是未煮熟的雞肉和未經殺菌的牛奶等,疾管局楊季融等人的研究發現,該菌感染症在台灣的流行趨勢與已開發國家相仿,好發於65歲以上老人及4歲以下之小孩,該研究登上生物醫學核心感染症期刊(BMC Infectious Diseases)。
針對日常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沙門氏菌抗藥性嚴重的問題,疾管局也有新的發現:在邱乾順與台南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合作的研究中顯示,我國2003至2006年所分離對第二線抗生素(quinolone類)具抗藥性的沙門氏菌中,有少數菌株帶有Qnr抗藥基因,這些抗藥性基因存在於細菌中的質體,因質體可在菌體間相互轉移,使原本對於quinolone類抗生素有感受性的菌株帶有抗藥性,因而成為新的本土流行抗藥菌株,其潛在危機不容忽視。該研究登上抗生素化學治療期刊(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