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衛福部LOGO

:::
103年衛生福利部新聞
胰臟癌是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在美國每年有四萬多新病例,無論男女都是癌症死因的第四位,在台灣則是癌症死因的第八位。而胰臟癌治療的困難在於僅有少於五分之一的病患能被早期診斷,從而進行手術治療,但是即使如此,手術後五年內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病人會死於腫瘤復發。因此發展能更準確預測胰臟癌術後預後的分子標記,據此對病人採取積極的個人化學或標靶療法,便成為當前迫切的需要。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蔡坤志醫師、陳立宗所長及張俊彥前所長 (現任成大醫學院院長) 所帶領的胰臟癌研究團隊,與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沈延盛醫師帶領的上消化道癌醫療團隊合作,利用獨創的三次元組織工程技術結合生物及臨床資訊分析,發現人類胰臟癌中存在一6個基因的分子標記,可以反應腫瘤幹細胞的活性並極為準確地預估胰臟癌病人手術後的預後,其準確率可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大幅超越傳統臨床病理指標以及世界上其他已知的分子指標。此一突破性發現即將刊登在11月份頂尖的國際期刊腸胃學 (Gastroenterology) 上,同時已提出美國暫行性專利申請。
國衛院研究團隊發現此6個基因標記中的首要基因扮演使胰臟癌幹細胞以及其疾病惡化的主要推手,動物實驗發現抑制此基因可以有效抑制胰臟癌幹細胞,進而抑制胰臟癌轉移並延長存活期,可作為發展胰臟癌治療藥物的重要治療標的。
目前有關癌症的分子診斷組套,例如Oncotype DXTM以及MammaPrint,在2004至2009年已分別通過美國FDA核准並成功地商業化,其市場規模每年高達美金3.4億元之譜。而藉此分子診斷方式得到的資訊有效改變了百分之三十乳癌治療方式的選擇,此類癌症分子診斷方式可望普及於其他種類的癌症的診斷及個人化療法。
因應此一世界趨勢,此一6基因標記僅需少量樣本便可偵測,可利用PCR、基因晶片或病理染色方式進行偵測,適用於臨床的腫瘤切片或手術標本,臨床運用上便捷並具有彈性。
實際運用上利用此6基因標記可以計算出一預後指數,據此可以準確估計胰臟癌病人手術後的預後。具有早期 (半年至一年內) 復發風險的病人可考慮接受較積極的輔助性化學或標靶療法,以期能有效延長存活期。
研究團隊目前正規劃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轉譯研究,以發展此一基因標記在晚期胰臟癌的預測效果,落實研發成果進入臨床應用的目標。研究團隊同時更著手建立基因剔除動物模式,希望藉此開發出針對癌幹細胞的標靶療法。
現階段為響應我國政府所推動之「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積極尋求國內外產、學、研合作伙伴,持續投入上述研發應用主題,希望藉此為我國在癌症診斷工具及藥物研發提供跨單位與跨領域合作的指標性示範,也預期達到學研技術產業化的最終目標。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