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衛福部LOGO

:::
103年衛生福利部新聞
國家衛生研究院於近期發表臺灣結核菌基因型分布之相關研究,將結核病菌株在國內的演進及傳播的可能途徑,結合臺灣族群的遷徙歷史,作一概括的描述,透過兼具人文性質的介紹,讓民眾從另一角度認識結核病。
疾管署表示結核病是一相當古老之疾病,該細菌在人類間的存在和傳播,也因為自然的演化等因素而形成不同之基因型別,主要型別包括北京株、東非株、拉丁美洲株及荷蘭株等。依照國衛院的調查資料,臺灣與其他鄰近亞洲國家一樣,以北京株為主。另外,該研究中所提及東非株(EIA)型別係自原住民傳至漢人之推論,因要證實各族群之菌株傳播之途徑,需要有更完整足夠之菌株樣本分析,及長期監測,目前尚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此外,該署指出,目前每年新發生約1萬1千餘例結核病例,仍以人口較密集之都會區的病例數占大多數,山地鄉以外地區之病人數即達97%以上。近幾年在各單位及國人之努力下,臺灣地區2012年的結核病發生率相較於2005年下降26.8%,山地鄉下降率更達34%。
疾管署進一步指出,目前國內使用的卡介苗主要是為避免幼童發生結核性腦膜炎及散發性結核病所造成的死亡或終生殘疾,對於成人保護效力會隨著年齡增長遞減。疫苗對於不同型別菌株的保護力是否有所差異,則尚待研究釐清。惟對預防成人結核病發生的保護力不足,及產生少數不良反應方面來看,卡介苗確實不是一完美的疫苗,惟我國結核病發生率仍未下降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可以停打的標準,因此目前仍維持新生兒繼續接種卡介苗的政策。國際間於卡介苗問世後迄今的80年間,為了積極發展抗結核病的新疫苗,亦已投入大量之資金及人力,但尚未能研發出可以替代卡介苗的新疫苗。
疾管署對於目前雖然沒有理想的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結核病在成人發生,但是該署目前正積極推動接觸者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工作,當民眾被檢驗證實為感染但未發病時,可接受醫師之評估給予預防性治療,這樣將可有效避免未來發病及傳染他人,該署呼籲民眾及醫師對此能予以配合及協助。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