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衛福部LOGO

:::
102年衛生福利部新聞
根據國內研究調查顯示,同時有吸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民眾,罹患口腔癌風險機率高達123倍;為呼籲國人重視檳榔造成健康上的危害,自民國86年起,將每年12月3日訂定為檳榔防制日。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於92年公布檳榔子為第一類致癌物,亦即檳榔子不加任何配料即對人類具有致癌性。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1年調查結果顯示,國人18歲以上男性民眾針對「嚼檳榔即使不加配料,也會導致癌症」之檳榔認知率由96年的39.9%提升至51.5%,顯示近5成民眾仍不知檳榔子會致癌。
依據衛生福利部99年癌症登記及101年死亡統計資料顯示,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皆為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4位,一年新增將近6千5百名口腔癌患者,另有約2千5百人死於口腔癌,其平均死亡年齡較其他癌症提早約10歲。資料顯示,每10名口腔癌患者中,就有9位有嚼檳榔的習慣,亦是國人罹患口腔癌的主要原因。國民健康署邱署長淑媞表示,拒嚼檳榔及定期口腔癌篩檢,是遠離口腔癌威脅的不二法門,透過這二個重要把關工作,才能達成口腔癌防治最大成效。
第一:拒嚼、戒除檳榔
一般所謂的檳榔,是以檳榔子為主要成分,佐以荖葉、荖花和石灰作為配料。檳榔子也就是俗稱菁仔,含有多種成分,其中「檳榔素」和「檳榔鹼」這兩種成分經國內外研究結果顯示,具有潛在的致癌性。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89年出版文獻回顧研析計畫-「檳榔嚼塊的化學致癌性暨其防制:現況與未來」中指出:檳榔子因含有檳榔鹼在口腔中會硝化產生亞硝胺,這些硝化衍生物可誘導腫瘤產生。另外,一些添加物如荖花,因為含有黃樟素、丁香油等毒性成分共同作用,可能導致口腔表皮細胞層萎縮變薄,誘導發炎反應與細胞修復性增生,其他配料如紅灰、白灰等會在口腔中形成高鹼性的環境,加重口腔黏膜的表皮細胞被破壞。然而,一般民眾仍認為檳榔及其添加物可以「提神、降火」且「檳榔只要不添加石灰、荖花等就不會得口腔癌」,造成檳榔宣導的困難。
因此,國民健康署透過多元媒體管道及口腔癌病友現身說法以加強檳榔防制宣導,傳遞檳榔子致癌的訊息,並透過社區、職場、學校、軍隊等不同場域建構不嚼檳榔支持環境,同時藉由各縣市衛生單位及醫療院所,開設戒檳班或提供衛教服務。101年全國共補助142個社區健康營造單位辦理檳榔防制計畫,總計建構305家無檳職場及無檳社區,開設669班的戒檳班、超過2000人戒檳成功。另外,為向下扎根,101年輔導口腔癌高發生率縣市轄內共73所國中、小學校推動無檳校園,期待共同營造無檳文化氛圍。
第二:全面推動口腔癌篩檢工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國民健康署自99年起將口腔黏膜檢查納入預防保健服務項目中,針對有吸菸或嚼檳榔民眾自30歲開始每2年1次免費篩檢。根據101年的統計結果顯示,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共逾98萬人接受口腔癌篩檢服務,檢出約6.2萬名陽性個案,經複檢發現約3,500名口腔癌前病變及1,200名口腔癌個案,即約每140人就可篩出一名癌前病變或癌症個案。
截至目前為止,近二年(100-101年)篩檢率為52.5%。另,為加強照顧原住民健康,自102年6月1日起,新納入有嚼檳榔之原住民可提早自18歲即開始每2年1次免費篩檢。有嚼檳及吸菸習慣民眾,應藉由定期篩檢,藉由專科醫師診視確保口腔健康。若有發現病兆也應及早接受轉介治療,早一步處理、早一步重獲健康。民眾可以到合約醫療院所受檢查,詳細檢查資訊可詢問當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查詢。
雖然國人的嚼檳榔率目前顯現逐年下降中,但以往長期嚼檳榔所累積的危害,現正反映在口腔癌發生率和死亡率的增加上;惟因檳榔問題涉及許多部會,故除了衛生單位積極努力推動外,中央跨部會合作仍是未來推動重點,包括農委會、內政部、教育部、原民會、勞委會、環保署等齊力合作,才能真正對檳榔危害議題有全面具體成效。以照顧勞工朋友健康為例,根據勞工安全衛生研究院分析93-95年勞工3大癌症死因,即指出死於口腔癌的職業類別前三名分別為建築工程業、陸上運輸業及漁業(如圖一);另,依97年勞工癌症死因分析資料顯示,全國勞工因口腔癌死亡佔第3位,當中男性因口腔癌死亡則高居排名第2位(如表一)。故為保障勞工健康,本署已與各地方縣市衛生單位聯合,進入各職場加強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工作,並將與勞委會協調如何進一步照顧勞工之健康(如:結合勞工健檢與四癌篩檢)。123檳榔防制日,除再一次強調檳榔致癌風險,國民健康署邱署長淑媞特別呼籲大家「拒嚼檳榔,遠離癌症!」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