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衛福部LOGO

:::
110年衛生福利部新聞

      今(110)年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醫院醫療量能降載,民眾前往醫療院所就醫意願降低,以致癌症篩檢數量下降。經資料分析顯示,截至110年7月底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已超過240萬人次,相較109年同期篩檢數量減少約1成。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近期疫情逐漸趨緩,醫療院所也陸續恢復服務量能,除了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相關防疫措施,鼓勵民眾積極接受癌症篩檢保護自己的健康;如篩檢結果異常,請務必遵循醫囑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確認診斷,並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達到治療效果。

大腸癌連續13年發生人數第1 發生率男性為女性的1.5

      定期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可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以大腸癌為例,大腸癌連續13年發生人數第1位,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有超過1萬5千名大腸癌新診斷個案,大腸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6歲,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多約1.5倍。大腸癌是男性發生率的第1位癌症,女性第3位,故鼓勵男性要特別留意。經國民健康署篩檢資料庫分析,109年男性的篩檢人數約52.5萬人,低於女性的71.8萬人,因為男性篩檢人數少,故早期發現息肉人數也較少,罹患大腸癌風險會相對增加。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可鼓勵符合資格的民眾(民國36年至60年出生)的民眾,帶健保卡就近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就可在家輕鬆採集檢體後送回醫療院所作檢驗。

1萬名大腸息肉及1千名大腸癌個案待檢查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以及每20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而今(110)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造成大腸癌篩檢結果陽性個案,不敢進一步到醫療院所做大腸鏡檢查,截至7月底尚有約2萬名篩檢陽性個案尚未接受大腸鏡檢查,也就是可能會有1萬名大腸息肉及1千名大腸癌個案待檢查發現。國民健康署呼籲,大腸癌篩檢為陽性民眾,是大腸息肉與大腸癌高危險群,這些民眾應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如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

超過6個月做大腸鏡檢查 罹癌風險增2

      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是否可以再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而不做大腸鏡確診呢?根據我國研究資料分析顯示,超過6個月以上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而若超過1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到2.8倍。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暨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醫師表示,現疫情趨緩,醫院也都有良好的感染防護措施,呼籲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是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的不二法門。

採便8步驟 篩檢輕鬆做

      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安全又簡單的採便8步驟,符合補助資格的民眾可以帶健保卡到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再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醫療院所,便可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篩檢資料顯示,透過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及降低二期以上大腸癌29%發生率。早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而第4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僅為1成4。國民健康署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趁疫情趨緩加緊腳步至特約醫療院所接受大腸癌篩檢,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建檔日期:
  • 更新時間: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