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府積極推動生技醫療產業,為銜接學研成果與生技產業接軌及推廣機構中優秀之生醫創新研發技術,國家衛生研究院與中央研究院,共同於 2017年 7月 13日 (星期四),舉辦聯合技術發表會。會中規劃三大主題:小分子藥物、個人化醫療檢測技術、蛋白質藥物,發表二所頂尖研究機構具應用導向之17項技術發表。不僅說明技術之優勢,更詳細介紹這些技術的產業應用與發展潛力,希望能藉此為產業界與學研界開發合作交流契機,促成成功案例,推升我國生技產業動能。
第一型大麻素受體(CB1)除在中樞神經控制食慾外,亦表達在許多跟新陳代謝相關的周邊組織。抑制周邊CB1除可改善胰島素阻抗性及保護胰臟β細胞存活外,還具減重及降低脂肪肝之功效,為一具潛力治療第2型糖尿病但無引發精神副作用的分子標的。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洪明秀副研究員團隊開發的DBPR211,為一項以周邊CB1為分子標的之拮抗劑,深具抗第2型糖尿病、抗肥胖及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症潛力。目前第2型糖尿病治療藥物中具減重效果者有限,如常用之DPP4抑制劑即不具減重效果,而SGLT2抑制劑雖具部分減重效果,但不適用於腎功能不佳者。DBPR211提供糖尿病患治療上另一新選擇,也為糖尿病合併治療提供新組合之可能性。
現今鴉片類藥物主要為治療「中度」到「重度」疼痛,包含急性疼痛如心絞痛、手術後痛,以及慢性疼痛如慢性神經痛、癌症痛等,在當前全球人口老化趨勢下,市場規模日益龐大。臨床上治療嚴重疼痛以嗎啡為主,然而嗎啡造成的藥物耐受性和成癮性都是相當棘手的問題,且嗎啡活化腸胃鴉片受體後,也會嚴重抑制腸道蠕動。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葉修華副研究員團隊開發的DBPR116,經特別的機轉透過鴉片受體達成強效止痛,卻沒有嗎啡類藥物所具有的副作用,顯示DBPR116具備了更大的應用範疇及使用彈性,特別是在動物試驗中長期投藥後,相較於現行的鴉片類藥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固有免疫系統是人體對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禦。固有免疫細胞運用包括類鐸受體在內的模式識別感受體感測微生物的入侵,而類鐸受體的活化可以觸發強力的免疫反應。人的細胞內一共有10個類鐸受體,其中類鐸受體9(TLR9)為CpG 寡脫氧核苷酸(CpG-ODN)的細胞受體。CpG-ODN 因強而有力、副作用少,可以作為提高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免疫調控劑及佐劑。在臨床研究上,已被開發用於抗癌、抗感染以及作為疫苗佐劑的用途上。本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莊宗顯副研究員研究團隊開發的新類型CpG寡脫氧核苷酸,對兔子有較高的免疫激活力,毒性也較佛氏佐劑低。其潛力除了可用於兔子作疫苗佐劑,免疫調節劑外,也有助於用於兔子及老鼠以產生多克隆及單克隆抗體,以作為醫療或檢測之用。另外該團隊也開發了新類型CpG寡脫氧核苷酸,對人及其他物種可作為免疫調節劑及疫苗佐劑。
除了前述三項成果,本次聯合發表會尚有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郭呈欽副研究員研究團隊物對於「5-甲氧基色胺酸及其衍生物及其用途」研究,為國內敗血症藥物的開發與新式醫療策略帶來嶄新方向;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黃秀芬研究員團隊開發「B 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中止型突變的偵測技術」於體外偵測分離出具有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hepatitis B virus (HBV) surface(S)gene)C端截斷突變(c-terminal truncation mutation)方法之體外診斷套組(in vitro diagnostic kit)等研發成果。
我們期許藉由此活動,傳遞產業界與學研界人員建立交流與合作管道,加速台灣生物科技的發展。敬請各位產業先進把握此難得機會,一同了解國內兩大研究機構最新的研究發展成果,並探索未來的產業合作契機!